一、规划原则
校园规划是基于新校区建设的基础上进行,依据学校的发展定位,紧紧围绕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,坚持为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服务办学思路,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、专业特色作为设计主导思想,应做到功能齐全、设施完善、技术先进,充分满足教学和培训的功能使用要求,其布局和结构选型要经济合理、安全适用。
坚持以人为本,以学生为本的原则,以教学为核心,建立现代高效的教学、生活空间。以进一步提升校园文化、自然环境为目标,并本着近、远期相结合的原则对校园进行总体规划。突出注重教学科研的发展、功能合理统筹规划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、突出重点的特色。
校园形态简洁高雅,通过灵动的空间组合、提升校园艺术文化品位,体现时代精神。
二、规划理念
传承历史、面向未来、彰显文化、充满活力,充分体现宿州地域汉文化特色和书画之乡的特色,打造绿色、人文校园,体现师范学校特点,人文宿州,汉墨飘香。着重将绿色生态学原理运用到校园规划设计的工作之中,探索能够适应21世纪生态文明时代要求的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的思想,指导学校走“以人为本”的环境生态化且符合学校自身建设的新型生态型校园之路。体现建设模式多样性、总体规划开放性、建筑布局关联性、空间环境人文性、校园发展可持续性的规划理念。
三、总体布局
(1)总体布局呈现“两轴、一环、一心、三区”的规划结构。
两轴:结合校园主次入口,形成东西和南北两个轴线,形成两个完整的景观序列:东西向:东侧主人口-入口广场—图书馆-中心景观区-西侧次入口。南北向:实训广场—主入口中心广场—教学广场。
一环:围绕教学区、生活区、运动区,形成校园外环主干道,机动车环行其中,人车分流。
一心:图书馆为校园核心建筑,前设校园礼仪广场,后设中央生态景观中心,形成校园的核心区。
四区:通过道路组织,合理分区,形成教学区、实训区、体育活动区和生活区,各区相对独立又联系紧密。
(2)创造优美的城市界面
校园的主界面面向城市主干道学府大道,避开了城市主干道大量人流与车流对教学环境的影响,学府大道形成校园主广场。漫步学府大道,建筑与景观的组合犹如一张展开的画卷。
(3)合理布置停车区域
考虑到校园内部人流车流的方向,整个校园的车行入口设置基地的南侧的城市次干道凤至路上。入口两侧均为绿化区,学校大门向北退让出入口广场,同时综合考虑车辆的停放。校园非机动车停靠带在图书馆的架空层和教学楼的两侧绿化带附近,方便使用。
(4)交通流线组织
校园礼仪性主入口设置在东侧城市主干道学府大道,取紫气东来之意,综合考虑车辆的停放及人流的疏散和活动,分别在学校南侧的凤至路和西侧的致远路设置了次入口,进一步完善校园空间形态的要求,同时便于校园与外界的联系。
校园道路系统由主干道、景观步行道和绿化小道组成。主干道为环形道,通往校园各出入口,同时有机划分各功能区,保证各功能区域内的安全和宁静。
步行道围绕景观绿化布置,建筑、绿地、广场之间以弯曲的绿化小道相贯通,穿行于景观之间,充满园林气息。
在教学区内部,形成地面步行景观道和空中连廊的立体交通体系来组织人流,同时为学生的创造交流空间。
生活区主入口位于食堂、宿舍形成的生活广场,通过生活区外围环道和北侧次入口设计后勤出入路线,减少后勤服务对教学区的干扰,又对外联系便捷。
4. 功能布局
根据地形和学生的行为特点划分为教学区、生活区、体育活动区三大功能区域,基地中心一条景观主轴贯通东西,将教学区、体育活动区有机串联起来,生活区位于用地北侧,与教学、运动区联系紧密,使校园形成一个有机整体。
教学区以图书办公馆为中心,教学、实训、艺术楼左右现行布置,形成核心教学区,南北侧分别是实验及实训用房、教学用房等,采用模块化的布局模式,便于分期实施。共同组成完整的教学建筑群整体空间,一气呵成,使整个教学区显得尤为紧凑。规划采用虚实空间转折对比的手法,将校区景观绿化引入中心礼仪广场,精心组织步行景观空间,强调步行景观的连续性与序列性。在建筑单体的空间布局和造型设计上,我们也着力体现宿州市的书画意境和人文特色,营造出强烈的对景视觉效果。
模块之间有机组合,形成形态各异的院落空间,成为学生交流与学习的场所,寓意汉代书院文化的内涵。
生活区毗邻于教学区北侧,南北向、错落有致布置,宿舍设计充分考虑采光效果。连廊的设计使两栋宿舍围合成院落空间,将自然生态的环境引入建筑内部,空间形态丰富,多元的变化诠释了独特的校园生活文化,营造了高雅舒适的生活环境,方便师生的日常生活。
食堂置于生活区中部,方便学生与老师的用餐,就餐空间拥有良好的景观视线,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就餐环境,成为校园内部有机空间环境的一部分。
体育活动区,充分考虑到将学校体育资源与城市的有效共享,故将其布置在生活区的西侧。400米标准运动场的设置充分考虑与校园生活区以及外部环境的联系,布置在两条城市道路交口处,极大的丰富了沿街韵律景观。
运动场设置小型看台,并在整个基地的西入口侧设置风雨操场,并对城市开设出入口,方便与之联系。在满足学校日常体育教学的要求的同时,也满足社会需求,提升了办学品位,更为师生体育运动、身心健康提供了可靠的保证,达到了资源社会共享效果。
5.校园景观规划
(1)场地景观设计应因地制宜,充分利用自然地形,对原有生态环境进行保护,充分利用广场小品、周边绿地,以自然为主的环境和人文景观,展现丰富的校园建筑空间。
规划在校园总体空间组织上着意创造层次丰富、形式多样的空间形态,每组建筑群形成各具特色的庭院空间,完成从室内空间到公共活动空间的过渡,为全校师生提供充满活力、富有人情味的交流场所。
(2)场地景观设计与场地竖向布置进行综合考虑。方案运用中轴线空间处理手法,突出校园入口景观及教学主广场建筑群景观效果,再加上次要轴线串联整个功能区,保证景观轴线系统的连续性,形成富有张力的完整校园空间。景观设计中应精心考虑对材质的选择。如在地面材质的选用上,门前广场采用花岗岩铺装,分割线条简洁大方。结合绿地布局设置专用防灾、无障碍设施、救灾设施和避难场地。
(3)空间层次多样而富有变化。创造多层次的室外空间,并注重室内外空间的相互渗透。中心共享空间、组团绿化空间及建筑院落空间利用步行系统连接,空间层次富于变化。
(4)植物作为生态景观实现的绿色有生命的景观,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。场地景观种植设计,采取绿色生态措施,通过植物起到防晒、防尘、降温、调节小气候、提高空气负氧离子浓度、减少二氧化碳量,降低噪声等作用。
教学区内植物材料的使用上突出季相变化、物种多样性、结构层次的多元化,乔、灌、藤、花、草合理配置,速生与慢生、常绿与落叶科学合理搭配,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相结合,体现自然生态的植物群落。同时,在种植设计上以本地区乡土树种为主,选用乡土树种,适地适树,便于管理,易于成活,经济合理。在考虑利用乡土树种的同时,还突出多层次的景观效果,从高大树木到草坪,包括乔木、亚乔木、花灌木、宿根花卉、草坪,依据植物生态习性,合理搭配,使之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。自然生态小环境,合理的植物搭配使教学区的环境更接近自然,这样可预防病虫害发生,同时更有利于鸟类、小昆虫生息繁衍,既创造了听觉景观,又可为植物生长提供养分。
6.规划目标
(1)绿色校园:以绿色校园为理念,充分体现环保和节能,依托现有的自然环境和条件,科学构思,精心设计,达创人与自然、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。
(2)智能化校园:校园建设规划要体现前瞻性,要通过先进的配置体现时代的特征。教学设施、教学手段、教学方法都要适应网络化、现代化。
(3)文化景观校园:加强文化建设,创造文化与景、建筑与景的融和,诗情画意,陶冶师生的情操。
(4)发展校园:校内建筑、环境和配套设施,要设计科学,功能先进,适应教学方法和教研手段的更新和需求。
7.基本建设近远期规划
坚持以人为本,以建设绿色学校为校园建设的理念和指导思想,以建设生态、环保、可持续发展的校园为目标,根据学校专业群集聚原则制定校园总体规划和建设布局,做好建筑、道路、场地、景观、绿化和水、电、气、通讯等配套设施规划,根据需求和资金筹措情况,合理安排宿州逸夫师范学校新校区基本建设。
(1)近期规划(2012-2021年)
校园总用地面积24万㎡,总建筑面积14.4万㎡,规划投资60000万元。近期校园用地面积、建筑面积与运动场等相关指标均达到目前教育教学的要求。学校设施将分期实施,通过逐年投资,分三期进行:
①第一期:(建成年份2014年)
完成教学区、生活区的45471㎡的1#教学楼、1#宿舍楼、2#宿舍楼、食堂综合楼及生活用房的建设,满足基本教学需要。
②第二期:(建设年份2017年)
完成1#实训楼、艺术楼、图书馆综合楼等设施的41591㎡的建设,进行门卫用房、校园道路及管网综合建设。
③第三期:(建设年份2021年)
完成生活区6983教师周转房、21000㎡的运动场地工程的建设,校园的园林化改造,建设园林景观带。
(2)远期规划:(2022年-2025年)
在近期规划的基础上,分部进行:
(1)第一完成安徽省宿州逸夫师范学校新校区二期续建项目审批、征地230亩的目标,进行扩建新校区扩建。
(2)第二完成总规划用地面积153334㎡(约230亩)、总建筑面积46870㎡的建设工作,其中地下停车库建筑面积5169㎡,地上建筑面积41701㎡,包括2#教学楼11931㎡、3#学生宿舍楼15057㎡、开放大学部7390㎡、风雨操场及看台7080㎡,门卫及配电房附属设施242㎡。建设羽毛球/乒乓球场1600㎡,同时道路建设广场、绿化、校门、围墙、道路等附属工程。
项目建成后,本项目与一期项目(已建成建筑面积约9.5万㎡)合计达到学校招生规模在校生5000人。